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静物对称摄影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静物对称摄影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静物写生有什么意义?
素描静物写生主要是训练我们的组织能力和造型能力。对初学者来说,一方面通过由简到繁的静物组合写生,掌握构图规律,做到画面对象大小比例安排得当,视点高低适宜;
另一方面,也可以自己布置静物作画,从中学习构图的基本知识(如统一与变化、对比与调和、对称与均衡、比例与节奏、静感与动感等),逐步掌握构图能力,静物的形态结构实际上仍是不同的几何形体的组合,但它与石膏几何形体更不规则,更复杂。这样我们在静物写生中,更应该加强对形体组合关系和结构关系的理解。
摄影时有什么办法能够让画面获得平衡感?
对称 ,是摄影构图中平衡画面最基本的方法,基本平衡画面,均衡画面用对称式构图...留白 ,大面积的留白可以用主体来平衡画面...色彩 ,不同的色彩在画面中的比重也是不一样的...明暗 ,明与暗也是轻重不同的,一般来说,越暗越深的区域视觉上越重...在拍摄对称画面的同时,也应当在画面中发现一些特殊的元素,让画面看起来更加生动,会有多个不同的因素在画面之中发挥着作用,每一张照片中不可避免的会涉及到颜色、主题、色调、明暗、对比,这些因素可能单独存在,也可能共同存在……
对画面平衡的喜爱和追求似乎是人们与生俱来的一种审美经验,来源于生活实践中追求稳定、安全、安逸的生活方式,以及喜欢和平环境的情感因素。因此,追求画面中的视觉平衡感也就成了一种审美习惯和情感观念,人们通过平衡、稳定画面的视觉感知获得心灵上的愉悦与满足。摄影中获得平衡感有两种方法,一是对称,二是均衡。
对称画面是其中轴线两边的景物完全相同。 对称是最稳定而单纯的均衡,中国传统的建筑及寺院,都***用对称格式。人体和一些美丽的昆虫的生理结构,也是对称的。对称显示高度整齐的状态,有完美、庄严、和谐、静止的效果,但也会产生单调、缺乏生趣等弊病。
对称又可以分为中轴对称和水平对称,中式建筑和人体是中轴对称,水平面的倒影是水平对称。
均衡的平衡相对于对称式平衡而言比较生动、有活力,是一种动态的平衡,有自由、运动、开放的感觉。均衡式构图虽然画面中轴线两边的景物不一定相同,但在数量、重量、体积等层面给人的心理感受是相等的。比如有生命的景物重,无生命的景物轻。下图中左下角有一个人出现,使得整个画面产生了均衡感。
根据人物、动物和物体的移动方向前面的空间大小可以调节平衡关系。左边画面中的鹰从右下角向上飞行,左上角的空间大,从而带来画面的均衡。右边的画面尽管是在黄金分割点上,但还是给人心理上感觉不平衡。
无论从美学和人的欣赏角度来讲,不平衡都会给人不舒服感,不稳定,也是失真的表现。现在单反里都有一项水平仪功能,打开它就可看照片是否水平,是否正直。如果你拍东方日出,地平线就要水平,倾斜的就会很不美观,也没有要表达的效果。对有些要倾斜些表现动感的效果,则另当而论。要求照片平衡是最基本的要求,这就是构图的学问。如一张照片,一边有山,一边是河流或道路,看起来就有点失衡,***如另一边也是山,中间是清清的河流,加上帆船、海鸥之类鸟儿飞翔,那就是一幅很完整,构图恰当的照片。这样的例子很多,只要稍微注意下,都不会使构图出现问题。
画面平衡又称画面均衡,是摄影美学的一个基本原则:
平衡感对一副摄影作品很重要,可以让画面看起来舒适自然。这里的“平衡感”是一个大概念,构图、色彩、光线明暗都会影响画面的平衡感:
1、上下平衡
最常见的就是地平线和海平线,正所谓平分秋色:
利用水面的反射特性形成倒影,也是上下平衡中常见的一种拍摄手法:
摄影时怎么做能够让画面更均衡?
【这4句口诀,让你的摄影作品画面更均衡,更美!】
照片如果不均衡,有的色彩或者景物等,会非常刺眼,降低照片整体层次,那怎么能让摄影作品,画面更均衡呢?摄影自学班,总结了4句口诀,还有带图解说。
云雾涂抹显均衡。左右分画稳定成。
色相统一线翻腾。要淡否浓片不楞。
1、云雾涂抹显均衡。
有云雾的照片拍,仿佛画笔在画纸上涂抹过一样。自然的颜色,看起来不生硬,更自然,可以体现整体的和谐。拍云彩、拍雾,有哪些技巧和注意事项呢:
(1)可以利用构图技巧:利用水面,对称构图;利用河流,引导线构图。
(2)拍摄大面积的画面,而且想拍清整体,就不要用大光圈,而且要多点对焦,这样照片才实,才不虚。
均衡,不只是色彩均衡,照片的元素也要均衡,这样的摄影作品,看起来才更稳定。怎么能做到画面稳定又均衡呢:
(1)找到所拍景色中的“分割线”。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静物对称摄影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静物对称摄影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lldrw.com/post/258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