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风光摄影 图书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5个相关介绍风光摄影 图书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 中国国内第一部系统全面地阐述摄影创作艺术理论的书?
- 答案寄小读者写了哪些海外风光?
- 摄影入门,扫风光,索尼a6500 16-70与富士xt3 18-135哪个合适?
- 搞风光摄影的和搞人文摄影的真的互相看不起吗?为什么?
- 玩摄影的你可能买了几万、十几万的相机和镜头,但你投资过摄影理论与实践的书吗?
中国国内第一部系统全面地阐述摄影创作艺术理论的书?
刘半农于1927写出了一本《半农谈影》的专著,是国内第一本系统全面地阐述摄影创作艺术理论的书.
半农谈影
《半农谈影》是2000年10月中国摄影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刘半农。
基本信息
中文名半农谈影作者刘半农定价10.00元
内容介绍
刘半农是“五四”运动时期文学革命运动的先驱者,除在文学创作、文艺评论、语言学研究等方面有一定造诣外,还对中国语法、民歌、考古、历史、乐律及占代音乐史等方面颇有研究。与同胞刘天华、刘北茂合称“刘氏三兄弟”。本书为其专门谈摄影的佳作,也是中国第一本摄影艺术专著。作者以其特有的生活经历和感受娓娓而谈,读来亲切生动,饶有趣味,即便是对摄影一窍不通的人,也可能由此对摄影生一种兴致。
作者介绍
刘半农生于1891年,卒于1934年,名刘复,字半农,以字行。江苏省江阴县人。1917年任北京大学预科教授,1919年兼任北京高等师范本科讲师。1920年赴英国留学,1921年转人法国巴黎大学,1925年获法国国家文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国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1925年加人北京摄影团体“光社”。
刘半农的主要摄影作品有《舞》、《夕照》、《垂条》、《在野》、《泪珠中之光明》、《人与天》、《人像》、《鲤》,《着墨无多》、《静》、《莫干山之云》、《齐向光明中去》、《船梢头》、《平林漠漠烟如织》、《客去之后》、《光》、《山雨欲来风满楼》等。他创作的特色是注重意境的渲染,着眼于个性情趣的表达。虽然拍摄的绝大多数作品是风光静物,但表现手法却变化多样,思想格调也不相同。
答案寄小读者写了哪些海外风光?
《寄小读者》中的海外风光有太平洋、慰冰湖。
《寄小读者》1923年是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冰心,主要记述了海外的风光和奇闻异事,同时也抒发了她对祖国、对故乡的热爱和思念之情。
摄影入门,扫风光,索尼a6500 16-70与富士xt3 18-135哪个合适?
🤪🤪🤪12号刚去的武夷山,带的机子是xt3,因为日常拍的是人像,用的更多是定焦头,这次非常粗暴地带了xf56mm/1.2无脑扫景……当然我是滤镜狂魔,用手机无脑套了一些自己看得爽的滤镜,大图在电脑上懒得修……😤附图随意参考一下吧
搞风光摄影的和搞人文摄影的真的互相看不起吗?为什么?
这种说法在某些个别"摄影大师"中是有的,但在摄影行业中并不是很突出。风光摄影和纪实摄影虽然都是摄影,但追求的方向、达到的目的是不一样的。所以不存在谁看不起谁的问题。风光摄影追求的是美,给人以享受,纪实摄影追求的是实,讲的是故事。各有各的拍法,都是摄影的组成部分,不存在也不应该谁看不起谁。风光摄影、纪实摄影都有大家大作流传下来,今天仍是我们学习的杰作。
关于人文摄影师和风光摄影师我认为没有什么高低贵贱之分,也没有什么谁看不起的说法,对于人文摄影师他们的作品可能比较深入人心,通过一张照片讲述一个故事,但是有些风光摄影师,他们通过脚步,到达一个人们看不到的地方,拍下震撼人心的照片,那你说是谁厉害呢?都是那相机的那你让拍婚纱照的怎么想?
你的这个问题,我觉得,确实存在这样的问题,针对风光摄影和人文摄影,我大概谈谈我的看法:
一、最根本的,是我们的摄影理论体系,没有普及
大家都不愿意看书,看书看不进去。
对于摄影的整体认识不够。
尤其是风光摄影爱好者,基本上不愿意看摄影理论图书。
二、摄影理论界,对于风光摄影确实基本上是持否定态度
我觉得,在摄影理论界内部,轻视风光摄影,可以理解。但是,摄影理论界,也太喜欢在大众媒体或者大众场合,轻视风光摄影了,我觉得不太妥当。
关起门来,你怎么轻视或者否定,都好说。
这个说法应该是没有的,这应该是个人行为,只能说某个人或某少部分人,因为题材问题是自己选择,我们可以拍人文也可以拍风景,只不过是个人所表达的和所关注的不一样,喜欢拍哪个题材,一般大部分摄影师都是全拍类型的,逮着啥拍啥,不过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对摄影思想的领悟,可能会专注一些类型的题材,互相看不起是不存在的,毕竟那一类作品想出精品都不容易。
谢邀!我觉得这没有什么谁看不起谁的,各人追求的深度不一样而已。
风光摄影,顾名思义,就是以展现自然景观、城市景观在特定的时间、特定的气象条件和特定光线的美。从有摄影术以来,风光摄影就受到很多人的追捧,这个可以一直追朔到绘画艺术,对自然风光的表现,也是绘画的重要内容之一。
而人文摄影的概念相对要复杂一些。我是喜欢或者说更偏好于人文的,但并不是说照片里有个人就能称之为人文片。人文片主要是摄影作品对人类精神的体现,它的核心是用人的故事和情感来打动人。所以山谷里有个老汉赶着一群羊就不一定是人文片。
人文片主要是体现了摄影人对人的尊重和关心、关注。
所以拍好文人片靠着猎奇的手段是不行的,必须深入生活,在生活中发现细节,在生活中发现故事,真正的去关心你拍摄的对象。蜻蜓点水式的“采风”是拍不好人文的。所以在摄影界中,能把人文拍好的,都是真正的***。
玩摄影的你可能买了几万、十几万的相机和镜头,但你投资过摄影理论与实践的书吗?
我是摄影爱好者,很久以前在新加坡买了一款胶片美能达相机,爱不释手,由于科技发展速度加快,很快就被数码相机替代了,我又买了一款索尼单反相机,一直到2015在香港又买了一款尼康单反相机(800型),功能齐全,美观大气,一直用到现在,拍摄风景和人物打到M档:特别感兴趣的,通过自己的努力,自学这方面的知识,摸索出了一些方法,感觉乐在其中。实际上,摄影的设备器材非常昂贵,根据自己的经济状况,选择性的添加一些,如果经济条件不允许,差不多就可以了,关键在于技术水平,[_a***_]、构图等等,摄影方面的资料我也买了一些,但是不太多,摄影人只要有吃苦耐劳,起早贪黑的精神,设备简陋,一样可以拍出来很经典的照片。谢谢。
我是先学习的书本知识,师傅给的以前的科班教材还有其他很多书,先被要求定神学这些,之后到了合适的时候再开始的实践~就是见习任务,到最后是独立任务!而设备基本就是干活的人都懂得那些配备,够用和符合大部分的拍摄需要!有特别的需要会去租或借设备……基本不会特别考虑需要之外的配置,生活中也是卡片机,残幅,全副根据需要使用~我比较的随意!(附随手一张)
我的摄影器材就是一部尼康D810,一支28~400的镜头。现在很少用了,因为有了华为p10手机。至于摄影书籍,只要自己喜欢的就买,国内外不少知名摄影家的画册我都有,《大众摄影》《中国摄影》从05年开始订到现在。
@老马视图@回答你。
题主的问题,说到了很多摄影人的痛点。其实很简单。社会中普遍存在这些现象。比如,有人拿着6000块钱的智能手机,却只用了老年机的简单功能。关键是这些人并不觉得自己亏了,反而到处炫耀手机的昂贵。
第一,昂贵的器材,外人一看便知。而摄影水平,并不是外在的。
这是很多人购买昂贵器材的原因之一。只要我带上几万元的单反,别人有可能就会认为我是个老法师。因为我的摄影水平,你不可能一眼看出来。
第二,只要有了高价的器材,我会不会用,没人关心。
的确,人家买高档摄影器材,也没花咱们的钱,人家会不会用,关咱啥事儿?你可以到任何一个风景区,看到拿着单反的人,让他说出每一个按钮的作用,结果是什么?99%的人至少有两三个按钮说不出功能,有些按钮从来没用过。
第三,既买高档摄影器材,又花钱买理论书、上摄影班武装自己的人,微乎其微。
这一点也不用多说,我们看一看各类摄影书的印量就一目了然了。一方面很多人缺乏对理论知识的正确认识,另一方面很多人没有自我学习的能力。
以上的回答,全部为原创,如果能对你有些许启发、点滴收获,请不要忘了点赞或加关注。谢谢!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风光摄影 图书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风光摄影 图书的5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lldrw.com/post/406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