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静物创意摄影茶叶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静物创意摄影茶叶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摄影怎么拍好“茶”?
因为从事茶行业,所以自己也拍了一些与茶有关的照片。拍照对于宣传茶来说,真的是太重要了。有的人或许会说,找个微角度,大光圈,甚至于后期p图。这不是***么。
然而我却不这么认为,我们在喝茶的时候,全身心的沉静在当下的氛围中,感受扑鼻而来的香气,品味百转千回的滋味,如果要把这些美妙的感受通过图片传递出来,一定是要花些心思去构图的。
因为不是摄影专业,所以我也说不出很有条理的技巧,大部分也是多年沉淀下来的经验,与大家分享。
首先介绍一下我的器材,机身是佳能60d,单反的入门机,价格不贵,原装镜头18-135让我给便宜卖了,花800元换了一个二手的定焦镜头,适合拍静物。大光圈,画质细腻。性价比高。
在拍茶的时候,大部分时间我会选逆光或侧逆光。背景尽量简洁干净。
拍带包装的产品,我会根据包装外观的元素来构图。
平时我会习惯性的,看到特别美的瞬间就会想要拍下来,久而久之,多少会有些进步。
拍茶具要打开HDR功能(手机照相机都有这个功能)。以防出现白死光线现象。
要了解谁要拍的茶的亮点在哪里?
例如,茶的条形好?茶具的陶瓷好。还是茶艺人的动作优雅?
事先了解好茶艺的整个过程。
谢谢邀请!
如果想通过摄影拍好“茶”的题材,首先你得了解中国是茶的文化,以下茶文化的内容都可以作为拍摄主题内容。
中国的茶文化与欧美或日本的茶文化的分别很大。中华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不但包含物质文化层面,还包含深厚的精神文明层次。深入中国的诗词、绘画、书法、宗教、医学。
唐代陆羽所著《茶经》系统的总结了唐代以及唐以前茶叶生产,饮用的经验,提出了精行俭德的茶道精神。陆羽和皎然等一批文化人非常重视茶的精神享受和道德规范,讲究饮茶用具、饮茶用水和煮茶艺术,并与儒、道、佛哲学思想交融,而逐渐使人们进入他们的精神领域。
茶主要品种有绿茶、红茶、乌龙茶(青茶)、白茶、黄茶、黑茶。
中国人饮茶,注重一个“品”字。“品茶”不但是鉴别茶的优劣,也带有神思遐想和领略饮茶情趣之意。
中国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很重礼节。凡来了客人,沏茶、敬茶的礼仪是必不可少的。当有客来访,可征求意见,选用最合来客口味和最佳茶具待客。以茶敬客时,对茶叶适当拼配也是必要的。
从摄影创意和技术层面来说,拍摄纯商业广告的话,可以拍摄茶的种植,制茶,饮茶(这里还有利用好茶具的拍摄)各环节想突出的主题,或者拍摄组照,融入故事情节,讲述茶背后的故事等,一定讲究各种布光的精准效果。
如果就是日常生活中拍摄茶,那也就多体现沏茶,饮茶的主题,这里涉及各种茶及各色茶具的特点,茶道礼仪等!至于摄影技术,我觉得怎么能突出你想要的效果怎么用!
以下图片是用手机拍着玩的!
摄影怎么拍好“茶”?
【3句口诀,帮你把茶拍好】
走亲访友,很多情况都会喝茶,怎么拍好茶专题的相片呢?
普通一摆太普通,借景借物才不同。
1、有雾有光拍意境。
喝茶的时候,会有雾气,怎么能把雾气拍出意境呢?有两点技巧:
(1)借助光线:在我的拍摄经验中,最好用的光,是窗口光。在窗户边侧拍,让窗口的光线打在雾气上,这样雾气更有质感。
(2)如果光线理想:那就让雾气大一点,让雾气缭绕起来,就更有效果了。
找一个没有自然光的屋子,开一站温和的灯,再找个光稍强的手电(手机上的手电,就可以)。这样光线强弱有对比,强光所在之处的茶具,就更被突出了。
用尼康D7200在室内拍摄淘宝茶叶照片,用哪几个镜头好些?
第一、一台成像锐利度高微距功能的相机。茶叶属于比较细小的东西,这个还是微距镜头能够更好的展示细节,建议资金充足的话还是微距,105微最好,或者35、50这些定焦也可以,因为微距镜头、定焦镜头都拥有更好的色彩还原和景深控制,微距更能体现细节。但是光圈不要选用最大值,一般镜头的最佳成像光圈都是最大光圈低2-3档。同时光圈大景深就浅,有可能不能保证被摄物在整个范围内都是清晰的,大光圈也会对相机的对焦准确性带来一定的影响,可以多试几次。
第二、按需布置背景。搭建背景衬托茶叶,可以考虑有一定反差的背景,通过提升[_a***_]的气氛更可以让作品有感染力。
第三、合适的灯光。布光没有硬性规定,不同布光表现不同的个人创意。淘宝上有那种静物柔光箱,可以考虑买一个柔光箱和几盏灯,这样拍起来效果不错,想省钱就直接买一个内置LED多角度照明的静物灯箱就好。
第四、最好用三角架,可以保证拍出来的茶叶不会虚掉。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静物创意摄影茶叶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静物创意摄影茶叶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lldrw.com/post/438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