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荷赛摄影动物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荷赛摄影动物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作为摄影爱好者,你觉得摄影修图算不算“二次创作”?为什么?
摄影作品的后期修图是标准的摄影作品的二次创作,通过修图使照片更加完美,一般摄影作品的后期修图分为两步,一是二次构图,通过裁剪使照片更构图严谨细致,更符合摄影师的创作理念,二是调色,因为前期拍摄的时候,受光线,白平衡设置,镜头,测光等等方面的影响,色彩会出现偏差,与现实中色彩不同,通过后期调色来加以修正,
这个问题,取决于拍摄者如何看待摄影,或者说如何看待相机这个玩意。
一部分朋友会把相机的功能定义为记录,如实的记录下作者看到的景象,***,还原真实性,多见于纪实类,或者国家地理类型的照片,对于他们来说,应该不做后期,或者少做后期。
还有一部分朋友,仅仅把相机作为一种视觉艺术的创作工具,他们的创作上,就不局限于前者对相机功能的定义,那么拍摄的照片,其实就是素材了,而最终的作品,通过后期制作,可能与原片相差巨大,甚至天壤之别。
两者都无可厚非,毕竟社会发展到现在,相机的功能性早就和相机刚发明出来的用途已经天壤之别了,做自己喜欢的就好,不必为了该不该去争论纠结。
而我作为一个风光摄影师,对摄影的态度是,无后期,不摄影,我平时即会拍摄忠于现场的还原,也会天马行空的去做一些创意作品,让作品体现我心目中想要的样子。但即便是忠于现场的真实还原,也经常要做大量的后期处理,例如拍摄大光比的逆光场景,相机因为技术的局限性,它是无法通过一张原片来高质量的还原现场我们肉眼辨识的暗部和高光细节的,那么必须通过包围曝光,再结合后期进行曝光合成才能真实的还原我们肉眼所见。哪怕一张普通场景的原片,也达不到我们肉眼所能观察到的宽容度,色彩体现等画面细节。
所以我给想要学习摄影的朋友的建议是,数码摄影现在已经属于一个百花齐放,各种艺术并存的视觉形式,不必拘泥于对摄影的定义,你喜欢怎样,就去做喜欢的事情,但不要因为别人跟自己不一样就排挤,更不要因为不懂,不会而恐惧,甚至***,不会可以学,学会了怎么用,那是自己的事,才有的选择,才有发言权,但如果说不懂,不会而去***,那纯粹就是为自己的恐惧和懒惰找借口。
1.纪实类的要尊重事实,所以强调不能二次创作。但是最讨厌那种本是彩色照片,非要弄成黑白的装B照,而且还要加个框,还吹吹呼呼连续拍摄多少年。你是要表现社会的苦大仇深,还是想要祭奠谁。
2.不后期无法还原现实怎么办?像图片中这种小景物,想要保证远近都清楚,只能多焦段合成,这也是后期,但是为了还原现实。人类看景物可以由远及近,然后在大脑中还原为一幅远近都清楚的图片,但相机目前做不到。
3.如果你不是摄影记者,想怎么做就怎么吧。老法师那种二次拍摄在相机中合成,只能说是胶片时代的观点,数码时代二次拍摄也不过是把后期交给了相机。你由远及近看景物,然后由大脑合成,实际也是一个后期过程。
我们先来看一张获得荷赛大奖的作品,上面是发表出来的作品,下面是原图。
我们明显感觉到照片的整体色调从原来的暖色变成了低饱和的灰色。
这张照片曾经引起了关于新闻摄影中PS的使用限度的争议。其实作者也并没有触碰到新闻照片的调整底线,毕竟没有增加或者减少任何的视觉元素。
我们再来看另一张照片,是解海龙老师拍摄的《大眼睛》,我国希望工程的一个标志性的影像。左侧是原图,右侧是调整后的效果,同样也是有后期成分的。
不管国内还是国外的大师,也不管是风光还是新闻纪实,都是需要后期的。
只是新闻纪实照片你不能做像素的位移。就是说照片中没有的东西,你不能添进去。照片中有的东西,你不能抠出来。另外就是照片色相的调整也不能太大,你不能把红的修成绿的,不能把蓝的修成紫的。
但是对照片做一些裁切、适当调整曝光、加一些锐化、甚至轻微调整一下饱和度都是允许的。
这些都属于二次创作的范围。
下面再看两张我拍的照片。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荷赛摄影动物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荷赛摄影动物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lldrw.com/post/483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