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动物摄影快门速度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动物摄影快门速度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 用100-400镜头拍风光中动物,参数1/320秒,F11,ISO 100正确吗?
- 拍摄不同题材,相机快门速度该设置为多少?
- 单反如何拍高速运动物体,如跑动的孩子或动物?还要有构图,大虚化,面部清晰?
- 生态摄影怎么抓拍?
用100-400镜头拍风光中动物,参数1/320秒,F11,ISO 100正确吗?
拍摄中参数是否正确,要视当时的光线情况及动物移动速度而看。1、如果拍摄时焦距用400端,快门速度没有达到安全快门,除非有很强的手持相机功力,否则拍虚的概率很高;2、拍摄场景中有动物,设定快门速度要视动物是否移动以及移动速度的快漫、方向而定。显然,题主描述的的场景既使动物移动速度不太快,因为速度没有达到安全快门,动物更难拍实。
3、曝光量参数的设置决定于当时拍摄场景中的光线情况。如果参数设置和光线清情况匹配,则曝光正常。否则,不是偏暗,就是偏亮,需要调整参数,加大或减少曝光量,以使曝光正确。
总之,参数的设置,要视当时的拍摄环境、拍摄需要而定,没有固定的参数标准,需要拍摄者视情况而具体分析。
这个得根据实际的拍摄时间和天气情况来判断,没法给出准确参数的!中午光线强,曝光短;清晨和傍晚,光线娇弱,需要较长的曝光;夜间拍摄需要更长的曝光。
如果动物是在休息或者没有移动,可以使用光圈优先模式(Av或 A),选择F11或者更大的光圈来获取足够的景深;
如果是移动中的动物,为了确保不糊片,可以选择快门优先模式(Tv或S),根据动物的速度,选择足够捕捉到清晰影像的快门速度。
手持的话成片率不高,条件允许带上三脚架,扎实的那种。至于说快门光圈参数要看天气原因,光圈在f8之间没问题的,快门尽可能快她好点。相机设置追焦模式,***取连拍模式。想出片率高还是200定或者300定。
拍摄不同题材,相机快门速度该设置为多少?
您好,在初学摄影的时候,肯定会对相机曝光参数的设定拿不准,在这里我下面就来为您说明一下。
原因其实比较简单,就是我是使用Av(光圈优先)模式进行拍摄的,这个时候我去改变光圈、ISO,最后就会给出快门速度了。
这个方法确实很简单,但是还是要有注意的地方的,而且有些地方还是需要用Tv(快门优先)的,所以下面我再来详细说一下快门的设置。
1. Av档***意别低于安全快门(手持的时候)。
这个事情是在光圈优先模式下一定要注意的一点,也就是你的快门速度不能低于你所用焦段的倒数,比如50mm拍摄,那就1/50s的快门速度是底线。
2. 用上三脚架后如果不需要特殊效果,在30s内不用管快门速度。
如果不追求迸溅、拉丝这样的效果,在30s的曝光时间内是不需要考虑快门的,而且如果拍摄夜景风光的话一般这个快门速度会帮你拍出车轨。
这里为什么说30s呢?因为超过30s相机是不能自动设置快门的,需要你手动调整,这个时候就要用B门了。
而追求拉丝等效果,可以使用光圈和ISO进行控制快门,也是比较容易。
单反如何拍高速运动物体,如跑动的孩子或动物?还要有构图,大虚化,面部清晰?
大家好,我是一个摄影领域创作者,很高兴能为你解答此类问题,以下是我的观点分享给大家,希望你们能够喜欢。
在保证曝光正常的情况下,快门速度最好快于1/2000,因为快门速度越快,越能清晰凝固运动物体。一般相机最快的快门速度是1/8000,根据机型的不同,也有最快是1/4000的。
在快速移动的物体,想要有时间思考如何构图是不现实的,可以利用相机的高速连拍功能,拍摄多张图片来进行选择。
以上就是属于我个人的观点分享给大家,希望我的解答能为大家带来帮助,帮助到了你们我
感觉非常的开心,幸福 ,我不需要什么回报,我能够帮助到更多的人就是对我最大的回报,
我的要求仅此而已。
最后祝大家在看头条的时候能够开开心心,每天过的快快乐乐,做事顺顺利利,身体健健康康!
谢谢邀请
满足你的照片效果,可以有两种方法。
第一种追逐拍摄法
利用长焦拍摄,根据孩子或者动物的轨迹,预先构图,速度调整到1/60秒,焦点对焦在孩子或者动物的脸部,根据物体的跑动速度,同速移动相机,在合适的地点按动快门。
如果自己认为不能保证相机抖动,就用三脚架,成功率会高一点。
如果近距离用中焦拍摄小孩,那速度还要慢一点。
第二种方法,利用长焦距、大光圈来虚化背景,利用较高快门速度,定个主体。
快门速度要定在1/500秒以上。
题主好,高速物体的拍摄,主要是两个方面决定拍摄的成功率。
第一,相机机身的追焦能力。
好的相机,连续AF追焦很强,拍摄的成功率也大。
那么我们拍摄的时候,先要把对焦模式设置为AF连续对焦。
有些相机有自动AF,可以考虑优先使用这个,如果没有自动AF的,可以考虑使用AF-C。
第二,快门速度要够,ISO可适当提高。光圈尽可能大。
运动物体拍摄的时候,更多的考虑是拍清晰,所以快门尽量保持在1/800秒,ISO600以上,拍到才是最主要的,所以提高ISO,舍弃一些画质才合理。
第三,守株待兔,后键对焦--AF-ON。
如何拍摄运动的物体?
在保证曝光正常的情况下,快门速度最好快于1/2000,因为快门速度越快,越能清晰凝固运动物体。一般相机最快的快门速度是1/8000,根据机型的不同,也有最快是1/4000的。
为什么我要提“在保证曝光正常的情况下”?因为相同曝光,可以有不同的曝光组合。例如iso100、光圈2.8、快门1/1000与iso200、光圈1.4、快门1/4000有相同的曝光。
如何构图?在快速移动的物体,想要有时间思考如何构图是不现实的,可以利用相机的高速连拍功能,拍摄多张图片来进行选择。
如何大虚化?使用大光圈、长焦距,拍摄时靠近被摄对象,比选取背景远离被摄对象的角度,这是保持浅景深大虚化的不二法门。不过对于运动物体而言,大光圈要清晰成像,可对相机的对焦系统是一个非常大的考验!
面部清晰?以尼康相机d810为例,选择对焦点分组、51点3D、AF-C的对焦方式对运动的人脸对焦,并结合高速快门,至于最后能不能获得清楚的照片,就看运动物体速度和相机的对焦系统了。[呲牙][呲牙][呲牙][捂脸]
单反如何拍高速运动物体,如跑动的孩子或动物?还要有构图,大虚化,面部清晰?答:首先需要有一个单反相机,还要配一个大三元的变焦镜头。而在我们的心中想要拍摄的主题是什么?而这个主题在动态的拍摄中,我想通过我的拍摄而去表达什么。这就是心意,这就是主题。而后用我们手中的拍摄器材去把心中想要拍摄表达的中心思想表现出来,而且还要完美的表达出我们心中想要的意境。这时我们要根据当时的天气,环境,阳光的光照,来确定我们手中像机中的光圈,快门和感光度。而我们的题主的要求是大虚化,而面部清晰。这时要把光圈在恒定的情况下,提高二到三倍,而达到缩小景深而虚化的目的。而我们拍摄的是一个运动中的主题动物和[_a***_]。而快门的速度也要跟着提高,已达到快速捕捉跟踪拍摄之目的。而爆光不至过度。而且还要表达的主题清晰,这首先需要对拍摄中的主题与像机之间的距离,大至把主题运动的路线距离,大至范围有一个恒定,而提前做一个大概的焦距焦段设定。这时剩下的就是考验一个摄影者的手中撑控操作了。回答完毕。
生态摄影怎么抓拍?
生态摄影也分很多比如说移动速度较快的鸟,狮子,老虎等动物,也还有比较慢的爬行动物等等。所以快门速度是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速度较快的动物就得用快速快门,或者跟焦拍摄。
例如速度比加快的狮子,即使用了快快门也几乎会花掉,这时候就要***用跟焦拍摄比较好一点,不容易虚掉,还可以利用人工智能伺服模式,省去对焦时间,焦点直接在对焦点上,按快门就可以了。
如果感觉自己没什么把握去拍摄大自然的生态,那么可以选择身边的猫猫狗狗进行拍摄,几乎都是同样的性质。设置好参数,直接进行拍摄就可以了。
当然了大自然生态圈除了动物类有很多,例如好看的风景,他们都属于生态,风景类的照片就比较好拍摄,控制好合理的光圈和快门就可以拍摄了。
以上就是小编个人观点,不喜勿喷,如有更多更好建议,请下方留言指正。
关注清城摄影,大家一起讨论学习摄影知识。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速删
我的回答也许会让你失望。如果你真的希望拍摄优秀的摄影作品,就要***大部分“唯美”的生态摄影作品。因为大多数在亚非拉某些城市的摄影节上获奖的生态摄影“佳作”,虽然瞬间很精彩,画面很漂亮,但大多是摆布的结果,背后是血淋淋的真相。
2013年,印尼摄影师Penkdix Palme向美国《国家地理》杂志举办的一项摄影比赛投稿。在他投稿的照片里,一只绿色的树蛙拿着一片树叶当雨伞,非常可爱。然而很快质疑声接踵而至。树蛙是两栖动物,皮肤本来就是湿润的,下雨天它应该很舒服才对啊?俗话说得好,“蛤蟆喜欢阴雨天”。这样的照片显然是摆布的结果,可爱的背后是对小动物深深的伤害。2015年末,北京的拍鸟人为了拍摄猛禽,开着越野车不停地追逐拍摄,把鸟活活累死了。翠鸟入水的照片是很多拍鸟人必拍的,这种照片其实都是在浴缸里放上小鱼,等着翠鸟过来***,是典型的摆布。
还有人做起了摄影爱好者的生意,在郊区开办了鸟专用的影棚,把鸟儿关在棚子里专门让摄影爱好者“创作”。很多颜色艳丽的鸟是野鸟,被圈在这样的地方非常不适应,很快就会死亡。对于经营者来说,鸟死了换一只就行,只需要付出一些成本。这种行为是完全没有动物保护意识的体现。
如果你真的爱摄影,你渴望追求这种滴血的“唯美”吗?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动物摄影快门速度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动物摄影快门速度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lldrw.com/post/625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