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时摄影记录风云变化,延时摄影记录风云变化的原因

C0f3d30c8 2024-10-13 39

扫一扫用手机浏览

文章目录 [+]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延时摄影记录风云变化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延时摄影记录风云变化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88年9月7号发射的第一颗气象卫星?
  2. 1988年九月七号发射的气象卫星?

88年9月7号发射的第一颗气象卫星

1988年9月7日,我国从山西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地将“风云一号”送入预定轨道。从发回的气象信息看,专家们认为图像清晰,纹理清楚,层次丰富,及时准确。

“风云一号”是我国研制的第一颗气象卫星,主要任务是获取全球气象资料,并向全世界气象卫星地面台站发送气象信息。同时也获取海洋资料,为海洋部门服务。

延时摄影记录风云变化,延时摄影记录风云变化的原因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19***年6月10日,我国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顺利地将“风云二号”送上太空地球同步转移轨道。“风云二号”比“风云一号”视野更为广阔,功能更强,用途更广。

2002年5月15日,中国首颗海洋卫星“海洋一号”和第六颗气象卫星“风云一号D”,在中国三大航天器发射场之一的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正在遨游太空。

风云一号A星

延时摄影记录风云变化,延时摄影记录风云变化的原因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1988年9月7日,中国启用“长征四号”火箭,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地发射了一颗试验性气象卫星——“风云一号A星”。这是中国自行研制和发射的第一颗极地轨道气象卫星,也是我国第一颗传输型极轨遥感卫星。 1988年10月15日14时26分,就在卫星发射后的第39天,从接收的气象卫星云图上,明显发现卫星沿滚动轴方向严重偏转,卫星姿态失控,导致整星失效。

风云一号卫星本体是1.4×1.4×1.2米的六面体,星体外侧对称安装六块太阳能帆板,卫星总长度为8.6米,星重750千克,三轴定向稳定,卫星运行轨道高900公里,倾角99°,周期102.86分钟,每天绕地球运行14圈。卫星装有两台多光谱可见光红外扫描辐射仪,它有五个通道,用于获取昼夜可见光、红外云图,冰雪覆盖、植被、海洋水色、海面温度等。

卫星资料发送方式有:甚高分辨率传输(HRPT),低分辨率图象传送(APT)和延迟图象传输(DPT)。

延时摄影记录风云变化,延时摄影记录风云变化的原因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这是中国自行研制和发射的第一颗极地轨道气象卫星,也是我国第一颗传输型极轨遥感卫星。

它提高了我国天气预报的时效性、准确性以及监测灾害性天气的能力

1988年九月七号发射的气象卫星?

风云一号A星

1988年9月7日,中国启用“长征四号”火箭,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地发射了一颗试验性气象卫星——“风云一号A星”。这是中国自行研制和发射的第一颗极地轨道气象卫星,也是我国第一颗传输型极轨遥感卫星。 1988年10月15日14时26分,就在卫星发射后的第39天,从接收的气象卫星云图上,明显发现卫星沿滚动轴方向严重偏转,卫星姿态失控,导致整星失效。

风云一号卫星本体是1.4×1.4×1.2米的六面体,星体外侧对称安装六块太阳能帆板,卫星总长度为8.6米,星重750千克,三轴定向稳定,卫星运行轨道高900公里,倾角99°,周期102.86分钟,每天绕地球运行14圈。卫星装有两台多光谱可见光红外扫描辐射仪,它有五个通道,用于获取昼夜可见光、红外云图,冰雪覆盖、植被、海洋水色、海面温度等。

卫星资料发送方式有:甚高分辨率传输(HRPT),低分辨率图象传送(APT)和延迟图象传输(DPT)。

这是中国自行研制和发射的第一颗极地轨道气象卫星,也是我国第一颗传输型极轨遥感卫星。

它提高了我国天气预报的时效性、准确性以及监测灾害性天气的能力。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延时摄影记录风云变化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延时摄影记录风云变化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lldrw.com/post/67286.html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