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风光摄影震撼瞬间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风光摄影震撼瞬间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中国风光摄影第一人?
1、郎静山
郎静山(1892年—1995年),浙江兰溪人,是中国较早的摄影记者。郎静山运用绘画技巧与摄影暗房曝光的交替重叠,创立“集锦摄影”艺术,在世界摄坛上独树一帜。他是以中国绘画的原理应用到摄影上第一人,先后获得美国纽约摄影学会颁赠的1980年世界十大摄影家称号、中华艺术金马奖终身摄影成就奖等荣誉。其摄影代表作包括《春树奇峰》、《松荫高士》、《松荫***》、《飞泉幽涧》等。
郎静山,这个名字在摄影界内鼎鼎大名,对大多数摄影爱好者来说并不陌生。
郎静山共有755幅作品在265次国际摄影沙龙中入选,至1948年年底累计入选国际沙龙为300余次,数量为千幅以上.......。
2019年12月“纪念摄影术诞生180周年”活动中,郎静山被评选为“摄影术诞生180年180人”之一。
其摄影成就以及对中国摄影的贡献,绝对是中国摄影第一人。也是中国风光摄影第一人
有哪些震撼或壮观的图片?
有哪些震撼或壮观的照片?
一个人的经历不同,观点不同,审美能力也有差异,因此对摄影作品的震撼或壮观的理解也不一样。震撼的概念是指心理受到强烈冲击和憾动,让人为之一振的感觉。而壮观的意思是形容雄奇伟观的事物或风景。没有对比就没有好坏,读者是最好的裁判,不管人们的欣赏能力如何,多数读者认可的作品就是好作品,壮观有震撼力的作品一定是好作品。好的作品取决于摄影师观察能力、高超的摄影水平。我喜欢摄影就是因为摄影师壮观的作品让我产生共鸣,震撼了我的心灵,从而产生了试一把的欲望感,一步步走上了摄影之路,摄影刚刚起步,水平有待提高。下面我拍摄这一组照片,自我感觉有点壮观震撼的感觉。请各位朋友欣赏斧正,您的支持和鼓励就是我进步的动力。
下面是在洛阳老君山顶峰拍摄的几张照片,我认为颇为震撼、壮观。
老君山,本名景室山,位于河南省洛阳市栾川县城东南三公里处,老君山是秦岭余脉八百里伏牛山的主峰,海拔高达2200余米。被道教尊称为太上老君的李耳(即老子)曾在此山修炼,唐太宗因此将景室山改名为老君山。
老君山是国家AAAAA级景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世界地质公园、国家地质公园,是秦岭余脉八百里伏牛山的主峰,海拔2217米;唐贞观年间(公元627-649年)受到皇封,修建“铁顶老君庙”,老君山是伏牛山国家地质公园的核心景区之一,记录了十九亿年前造山等地质构造的演变过程,山中具有独特的“滑脱峰林”地貌、壮观的石林景区等景观群,非常壮观震撼心灵。山中树木茂盛,风景如画,处处都能看到山泉从山石缝隙中溢出,在郁郁葱葱的山林中隐藏着十几处瀑布,清澈的激流从数十米高的崖顶跌落下来。雨后的老君山,云雾环绕在各个山峰中,如果你去山顶,还有机会观赏到极美的云海和日出。
老君山景观区6处、有景点179个、太清宫、十方院、灵官殿、淋醋殿、牧羊圈、救苦殿、传经楼、观音殿、三清殿、老君庙等庙宇16处。老君庙有“南有武当金顶,北有老君铁顶”之说。
谢谢![玫瑰][玫瑰][玫瑰]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审美能力,对于震撼或壮观的场景图片,每个人内心感受都不一样的。从事摄影创作多年,从开始拿起相机,熟悉光圈快门一路走过来,心中的信念就是要拍出震撼的好作品来,无论山高路远,为了寻找一个好角度,那怕山再高也要爬上去,这是我当初学摄影的冲劲,拍完后不停总结经验,有空时就看名家摄影作品,或者优秀摄影师的获奖作品,对比自己存在问题,那些需要注意的地方,例如构图,用光等。后来发现摄影师与普通人最大区别,在于善于捕捉和发现不一样的视角美,对于震撼或壮观的瞬间即逝的美景,摄影师能第一时间作出完美的构图和记录动人的瞬间。例如拍日落黄昏美景,摄影师通常会根据天气情况作出合理判断,一般下午4点到5点左右,如果天空比较清透,而且有些白云在西边,那夕阳余晖美景一定很美,关键需要一个特别的前景进行衬托,例如小桥流水,古塔等具有特色的建筑物来配搭夕阳晚霞情景,这样画面[_a***_]丰富,场景震撼,让人看上去不一样的享受。以下是我近期拍摄的乡村美景和大家分享。第一张是良垌东桥文笔塔。当时去白鸽港回家途中看到天边云彩很特别,第一时间想到东桥文笔塔,刚好与日落方向相配搭,开着电车直往东桥文笔塔。安装好无人机,等待最佳时机起飞,寻找好最佳角度进行拍摄。当时***用5张连续拍摄。不同角度拍摄,回来筛选。图2拍摄于平坦鹤山村,那天天气也很特别,就抓住黄昏最后的余晖拍摄下最美乡村的夜景。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风光摄影震撼瞬间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风光摄影震撼瞬间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lldrw.com/post/745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