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胶片摄影静物拍摄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胶片摄影静物拍摄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拍摄野外风景时,胶卷多大的感光度最合适?
谢谢邀请。对于这个问题,我第一感觉很陌生而遥远。小编还在使用胶卷?或者你身边还有人用胶卷拍摄?原谅我的无知,我粗浅的记忆中,在这当下数码时代,我甚至都不知道该去何处购买传统意义上的胶卷。好了言归正题,下面来谈谈感光度的常识。
首先摄影是一种光影的艺术,会面对各种各样的环境,但遇到一些特殊的光线,比如夜晚,室内,或别的弱光环境时,我们通常的感光度也就是ISO100这个数值,是无法满足准确曝光需求的,在这种情况下,不同感光度的胶卷便运用而生了,我见过的有200,400,800,50等不同规格,然而随着数码技术的日趋完善,所有传统胶片的一切功能都已经完全被数码替代,因此胶片便渐渐淡出了我们的视野。
但无法否认的是感光度无论是在胶卷年代还是当今数码时代,都非常重要。它将直接影响成像的品质,举例来讲,如以100感光度作为标准的话,200的感光度就会损失一倍的像素,以此类推,400又会在200的基础上继续衰减一倍。简而言之,就是感光度的提伸,是以牺牲成像品质而得到的。不过在日常的拍摄中,只要控制将感光度控制在800以内,对成像的效果,仅凭肉眼是几乎分辨不出差异的。除非是专业要求,那需要另当别论了。所以在拍摄野外风景或人像时,这不算一种特殊的光线环境,完全可以忽略感光度的数值,交给相机吧,它的智能化会完美的匹配合适的感光度!你所要做的就是专心去构图,选景,然后按下快门便OK。
我是行摄日月,每天都会发布旅游摄影相关的图文,如果你喜欢我的文章,很期待你的指导与关注。那么更新的内容就能够被您及时看到。这对我将是最开心的事!
用交卷拍风光不会像数码相机那么随意,通常以朝阳、晚霞或夜景为主,建议买400感光度的,太高也没必要,除非拍***。曝光可以通过延长时间和开大光圈来弥补。再说,过高感光度的胶卷也会有颗粒,所以400的就够了。
一般而言,多云和晴天***用ISO100,光线比较强时可以小于100,阴天时200即可,若天气比较阴暗时可用200—400,除拍摄星夜外一般把ISO控制在800一下,ISO过高噪点增加,影响影像质量。现在胶片相机除专业大家们用之外,胶片相机已被数码相机所取代,一般县城也找不到冲胶卷门店了。
请问各位胶片大神:玩大画幅相机是怎样的体验?是负重前行,是自娱自乐,还是什么?
没有亲身体验,但可以想象:8*10英吋(200*250mm)的感觉比135胶片(24*36mm)的感觉爽的不是一点半点!大画幅胶片相机的摄影:伸缩的皮腔、盖个黑布的磨砂玻璃取景……,胶片的冲、印,……,摄影味更浓更浓!😄
为什么没有厂家推出胶片效果的数码相机?
你说的这个问题,确实比较复杂了,具体问题要一一分析才好,具体如下:
一、胶片效果,这个本身也是一个很复杂的事情
胶片分为很多品牌和种类,每一种都有不同的胶片效果。
比如说,富士微单,富士就内置了数种富士胶片的胶片效果在里面。
我很好奇,富士微单,什么时候可以把一些经典的柯达胶片的胶片效果也放进去呢?我真的好期待好期待啊!
黑白胶片,印制成为相片之后,这个相纸本身的质感,是无法通过显示器予以模拟的
楼上回答了胶片成像的原理,很详细,但理解起来不太容易,专业术语多。下面我简单说一下原因。
1. 胶片本身的高宽容度是数码所望尘莫及的。而人眼的宽容度又是胶片所无法达到的。目前最好的 135 相机(尼康 D850)的 CMOS 动态范围(动态范围是宽容度的数码化说法)也不过 +3EV 到 -4EV 左右,也就是说高出 3 档以上的曝光就无法恢复了,只有一片死白;而降低 4 档左右的曝光也无法恢复,一片漆黑。
胶片的成像和冲洗过程是化学变化,成像的效果(偏色或对某种颜色的敏感程度)是正儿八经的化学反应。比如制作胶片时的某种制剂对于红色很敏感,那么用这种胶卷拍出的照片就会带有一种色彩特点。
而数码的 CMOS 是把光信号转化成电子信号,然后再转换成光信号的工作模式。
2. 事实上有厂商做了这件事,那就是富士,这家企业最初是做胶卷起家的(与柯达竞争),随后成功转型,如今推出了一系列数码相机,包括 X-T1、X-T2、X-Pro1、X-Pro2、X-T10、X-T20、GFX 50s、X-E 系列、X-A 系列等,都内置有胶片模拟滤镜,非常好用,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品牌特色之一,吸引着许多对胶片感兴趣的摄影爱好者的购买行为。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胶片摄影静物拍摄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胶片摄影静物拍摄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lldrw.com/post/78950.html